
兩板期貨 漲勢已成強弩之末
近月合約強勢
7月纖維板1409合約和膠合板1409合約分別上漲了5.26%和6.89%,而纖維板1501合約和膠合板1501合約漲幅分別僅為2.47%和3.58%。由此可見,近月合約走勢明顯強于遠月合約。
兩板不適合長期存放,大商所規定,標準倉單的注冊日距離生產日期不能超過60個自然日,標準倉單的最長有效期不能超過4個月,因此兩板倉單最長的在庫時間不會超過6個月。標準倉單在每年的3、7、11月最后一個工作日之前必須注銷,這引發市場擔憂倉單注銷會導致倉單不足。
原材料對兩板的影響存在差異
人造板的生產成本主要分幾大塊,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木制原材料,占人造板生產成本的40%—50%;其次是膠黏劑,大約占人造板生產成本的20%—30%;最后就是勞動力成本,占比約為5%—8%。
從生產工藝上看,膠合板受到生產成本影響比纖維板要大得多。一方面,膠合板原材料來源于原木,而纖維板的原材料來源于枝椏、樹皮等;另一方面,纖維板多采用機器生產,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可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的板材,前期機器投入高,但后期產出成本很低。
不過,原材料成本在今年對兩板的影響弱于往年。今年,由于美國市場需求偏冷,銷往中國的木材收益更好,導致國內市場原木囤積庫存翻倍。同時,俄羅斯對中國出口木材數量放大,印尼也提出對華解除原木出口的禁令,進口原木整體供應大幅度增加。
膠黏劑方面,其主要成分是甲醛和尿素,而全國甲醛平均價格從年初的1645元/噸跌至1260元/噸。進一步從產業鏈延伸分析,甲醛最上游產品原油,其價格自6月以來持續下跌。因此筆者認為,兩板成本上漲主要來源于勞動力成本的增加。
需求端毫無出彩之處
首先,家具行業顯現出明顯的過剩特征。根據中國家具協會的統計,按行業標準一萬平方米年銷售1億元來計算,去年家具建材行業實現年銷售額約2000億元,也就是說有2000萬㎡的賣場就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目前國內家居賣場的總面積已經超過了4000萬㎡,如果未來行業走勢不發生變化,有50%的賣場面積屬于過剩。
其次,地板行業不景氣,主要受房地產行業疲弱的拖累。最新數據顯示,1—7月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3.7%,增速較前6個月回落,其中對地板需求影響最大的竣工面積累計同比增速從上月的8.1%大幅回落至4.5%。
價差結構預示著價格觸頂
纖維板期現價差在8月13日已經升值-8.1,逼近纖維板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6.65。考慮到人造板增值稅“即增即退”的稅收優惠,這意味著交割基準地區的現貨用于交割已經有利潤,從而使得纖維板期價面臨來自生產商的拋壓。膠合板方面,截至8月13日,魚珠市場細木工板現貨價格為135.34元/張,期現價差升至19.37點,扣除各項交割費用,利潤依舊可觀。
總之,兩板上漲的動力并非來自需求端的改善,而價差結構有利于“買現貨拋期貨”,兩板拐點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