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通木材資源“大動脈”
昔日,太倉,鄭和在這里揚帆起航,七下西洋,揭開全球航海貿易的先河;今朝,太倉港,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闊步邁向全國木材進口第一港。
2009—2013年,太倉港進口木材2000萬立方米,相當于保護了20萬公頃森林。其中2013年進口量達653萬立方米,占江蘇省進口量的四成、全國進口量的近1/10,輸往江浙滬及山東等地,成為我國木材資源的“大動脈”。
引人矚目的數據背后,隱藏著太倉檢驗檢疫局打通該“大動脈”背后的秘訣———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太倉檢驗檢疫局局長顧忠盈言簡意賅地指出,“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口岸是個寶,要把握多方因素,因地制宜地引導適合的產業健康發展,創造最可觀的效益”。太倉港選擇進口木材,檢驗檢疫部門對其適合性有著充分自信,用“大思路”謀劃發展,引導準確定位,其中的幾個關鍵節點值得一說。
起步:上量
“勇于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2001年,首船俄羅斯木材登陸太倉口岸,揭開了太倉港進口木材產業的序幕。此后多年,業務始終無法突破“上量”瓶頸。
反觀國內市場,隨著建筑業不斷升溫,木材需求量明顯上升。“我們看到了進口商的熱情,更看到了客觀存在的木材資源需求的缺口,而進口木材正是緩解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多年身在口岸一線的太倉檢驗檢疫局副局長肖力談起破除發展瓶頸的始末,深感推進業務創新的艱辛。
“打造高標準的功能平臺,取得進口帶皮原木除害處理資質,形成與周邊口岸錯位發展、良性競爭的態勢。”太倉檢驗檢疫局結合口岸“沿江接海連滬”的獨有優勢,前瞻性地調研資源需求,大膽建議碼頭公司“筑金巢以引鳳”,運用大型自動化倉幕式密閉熏蒸系統,打造國內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環保高效的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做大產業輻射江浙滬等廣闊腹地。
在看到處理區的科學規劃設計方案,特別是檢驗檢疫系統從上到下的積極扶持態度后,碼頭公司下定決心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建成了這一高端的口岸檢驗檢疫處理設施。
處理區建成投運后,美國、加拿大等多國考察團紛至沓來,洽談木材資源輸出新渠道。他們對中國擁有如此高端的檢疫處理設施表示驚訝和感嘆,紛紛表示了擴大出口的愿望。
“帶皮原木入區熏蒸,口岸流通效率高了,進口量也大幅提升。不到兩年,處理區已接近設計處理能力。”太倉檢驗檢疫局動植檢科負責人介紹說,“我們部門人員配備也從3人增至13人,以保障木材安全增量進口”。至此,碼頭公司百分百信服,檢驗檢疫部門找準了突破“上量”瓶頸的關鍵點,由此帶來的效益讓碼頭“活”了起來。
成熟:多元
“小富即滿”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業務“上量”后,太倉檢驗檢疫局隨即思量如何推進產業走向成熟。“我們必須培育多元化的木材來源市場,減少對單一品種依賴度過高的風險”,顧忠盈局長心中有著深入的思考。
2010年,太倉檢驗檢疫局力促中加雙邊植檢會談在太倉舉行。代表團現場考察處理區后,當即議定將太倉港增設為指定進口口岸。有了這一政策,每年300余萬立方米加拿大木材輸往太倉口岸,成為國內建筑用板材的重要來源之一。其后三年間,40多個來源地的90多種進口木材匯聚太倉口岸,多元化格局悄然形成。
21世紀初,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進一步實施,城鎮化建設加快,進口木材的剛性需求加大。“我們擔負著保障資源性產品安全增量進口的重要責任,必須全面考慮可能存在的風險。”期間,俄羅斯出臺了提高關稅等措施,限制原木直接出口,太倉口岸構建的多元化木材進口格局可謂是未雨綢繆,減少了對俄依賴度過高的風險。同時,國際市場的合理競爭也讓我國檢驗檢疫部門在保障進口商合法權益,維護國際貿易公平方面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太倉口岸進口木材產業逐步成熟,100多家木材進口商集聚太倉,在建的渤海商品交易所也將進口木材作為主要交易商品之一。
跨越:示范
積跬步以至千里。業務大幅增長的同時,太倉檢驗檢疫局更加注重規范管理:一方面,研究指導處理區提升處理能力。提高熏蒸池的容積和密閉性,增強藥劑的循環利用效率,使用量和尾氣排放量降低50%以上,實現了業務量增長、環保壓力下降的良好成效。近年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直在年度報告中向全世界推薦太倉的“進口木材檢疫處理模式”;另一方面,著力打造“進口木材示范口岸”。出臺的十多項規范管理措施中,僅“樹皮無害化處理”一項就既解決了環保問題,又創造了附加效益。規范的管理推動處理區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檢疫技術平臺的一張閃亮名片!
業精于勤。太倉檢驗檢疫局始終將勤練基本功作為保障業務開展的重中之重。2010年,顧忠盈局長提出“大檢疫大防控”理念,“業務的大發展對檢驗檢疫的把關成效和作業效率提出了極大挑戰,如何發揮現有人力資源的最佳效能是我們黨組研究的出發點。要實現檢得出、檢得準、檢得快的目標,內融外聯、強化合作是有效途徑”。經多年持續培訓實踐,“內融”大檢疫已全面實現,動植檢、衛檢、實驗室檢測業務人員通過交叉學習熟練掌握全面工作,“以一當三”成為實際。與海關、邊防、農林等部門的“外聯”大防控也順暢開展,多次合力取得重要把關成效。
五年來,太倉檢驗檢疫局的把關成效始終居于全省系統前列。檢疫人員在進口木材中截獲各類動植物有害生物500余種、25000余種次,其中全國口岸首次截獲的達50種,有效降低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中央電視臺先后5次關注報道。其中連續8次在美國進境原木中檢出松材線蟲尤為不易,質檢總局據此暫停了美國兩個州的針葉原木進口;在檢驗工作中,太倉檢驗檢疫局檢出品質不合格及數重量短缺進口木材1000余批次,為國內進口商挽回損失8000余萬美元。其中多次中外聯合復查、談判也取得全面勝利,成為中外合作的佳話。中國木材檢驗的品牌不僅得到充分認可,還有力敦促出口國完善木材檢驗標準,規范出口秩序。
“規模最大、技術最強、效益最優”,如今的太倉港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不僅成為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標志性示范基地,也為口岸經濟運行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突出的示范性受到各地政府青睞。今年以來,江西、浙江、河北、山東等地的20余批考察團組在政府或檢驗檢疫部門帶領下來太倉考察,以期推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
五年,一個產業興起,帶動碼頭經濟效益大幅增長的同時,還帶動了物流、倉儲、加工、貿易、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為當地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產生經濟效益約15億元。
太倉市木材協會秘書長、太倉港國際集裝箱碼頭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永興感嘆道:“我是太倉港進口木材產業發展的最直接見證者,木材產業每年可為公司帶來上億元的利稅,由衷感謝檢驗檢疫部門將這樣一個香饃饃送到手上。現在,我們更加主動地配合規范管理,希望不斷提升品牌效應,發揮口岸設施服務經濟發展的最大功效。”
俯瞰太倉港,12個木材泊位,136萬平方米堆場,每天2萬立方米裝卸效率,在口岸植起了大片“森林”。
翻閱五年來太倉檢驗檢疫局的14期專報,內容涵蓋木材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規范管理、形勢分析等方面。字里行間,太倉檢驗檢疫人在思索、在實踐,他們在認真履職的同時,引導地方產業健康發展,由此帶來的顯著社會價值體現著檢驗檢疫部門在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月28日,太倉市副市長陸燕再度批示肯定:“國檢局在進口木材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發揮了積極有效作用,盡心盡職推動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所提建議及時,望相關部門搶抓機遇,共同扶持推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