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木市場陰轉晴 文化內涵更受關注
“2013年以來,中國紅木市場在經歷了原料持續暴漲和銷售低迷的風浪之后,由“陰”轉“晴”,回歸理性化。而且受眾消費觀念的提升和轉變,也促使紅木品牌更加注重文化內涵。”27日,中國紅木家具理事會副理事長鄧志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3年6月,新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又稱CITES公約)生效,引發紅木市場連鎖反應。在新公約規定下,緬甸開始禁止原木出口,木材必須經加工提高其價值后方可出口。消息一傳出,中國紅木市場“漲”聲迭起,全國各地頻頻爆出紅木原料暴漲導致銷售市場低迷、紅木企業亟需轉型等信息。
為此,2013年12月,記者調研了毗鄰緬甸的瑞麗紅木市場,鄧志文在接受專訪時分析稱,原材料的持續暴漲將會導致中國紅木行業重新洗牌。10個月之后,記者再次來到位于中緬邊境的云南瑞麗,一探究竟。
云南省瑞麗市毗鄰緬甸,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是緬甸花梨木和酸枝木。在2013年底到2014年初,瑞麗的紅木市場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火爆局面。27日,記者重新走訪發現,瑞麗紅木市場發展平穩,不少商家反映不愁訂單和銷售,價格也趨于平穩增長。
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得益于瑞麗的源頭優勢。其次,在瑞麗落地生產,企業租金實惠,成本相對較低;再者,瑞麗是本地廠家加工,具有用工優勢,本地生產、加工、銷售還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再加上瑞麗市政府大力扶持紅木產業,從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優惠。瑞麗紅木的“貨真價實”、“物美價廉”也是吸引商家的主因。
“事實證明,紅木企業在此前確實面臨了沖擊,被淘汰的多是些資金不足、工藝不過關的企業。而且,隨著受眾消費觀念的轉變,品牌化和精品化已經成為趨勢。”鄧志文認為。
在南亞金星石木文化館內,來自長沙的王先生表示,對紅木的喜愛和多年的購買經驗,已經讓他的“眼界”高起來。“以前主要是看‘料子’,現在對用料、工藝、器形、韻味以及雕刻內容的文化內涵都有了要求。”
隨著紅木市場的發展和消費者審美層次的不斷提升,許多企業開始進行創新探索。以志文紅木為例,他們將于10月推出的“影雕“系列,將中國寫意與西方透視結合運用到紅木材質上,層次豐富,畫面立體生動,突破了材料和工藝。此外,還有企業將紅木家具的舒適度提高,以更加人性化的設計來滿足年輕市場的需求。
在鄧志文看來,如今,整個紅木市場漸進佳境。志文紅木在福建、河北、鄭州、成都等地的發展情況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讓他更加堅信,提升品質,注重文化,做好品牌才是出路。中國紅木產業將迎來新的機遇。